七月吉祥月
慈济提倡正信佛法,在农历七月追思孝德、慈悲护生和环保减碳。证严上人呼吁“七月原来是吉祥月”,希望导正民众普遍认为“七月是鬼月”的迷思。
华人社会在农历七月普遍认为“有拜有保庇”,大肆以三牲和金纸祭拜。证严上人早在1968年呼吁民众“节约拜拜”,并讲述普渡的真义。
台湾慈济于2008年推动“欢喜、感恩、吉祥月.斋戒、善行、护大地”运动。全球慈济人跟进,邀请民众参加“七月吉祥月祈福会”,推广“七月是吉祥月、孝亲月、欢喜月”,宣导不烧金纸,改为斋戒茹素,以虔诚心念慎终追远。
七月是欢喜月
汉传佛教认为农历七月十五是“佛欢喜日”的典故,源自佛陀时代的“结夏安居”、“雨安居”(Vassa),和如今南传佛教的“供僧衣节”(Kathina)有关。
佛在世时,因印度雨季气候湿热、虫蛇丛生,为免僧众外出托钵、伤及草木虫蚁,佛陀根据印度历法制定年中为期三个月的“结夏安居”,僧团由在家众供养,专心修行。在印度历七月十五日的“解夏节”时,许多弟子修持大为进步,让佛陀很欢喜,故亦称“佛欢喜日”、“僧自恣日”。
佛法传到各地后,各派别陆续本土化选择每年不方便出门的三个月来“安居精进”。汉传佛教依循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“结夏安居”。后来农历七月十五的佛欢喜日融合了施食饿鬼的盂兰节、中国民间的鬼节和中国道教的中元节,以致“佛欢喜日“的本意逐渐不为人知。
七月是孝亲月
农历七月是孝亲月的典故源自目犍连救母的故事。
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,看见母亲死后变成饿鬼,却无法运用神通让母亲充饥。佛陀开导目犍连在佛欢喜日,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,供养十方僧人。如此集合众僧的力量所累积的功德,便能救渡母亲。
自此寺庙在佛欢喜日举办“盂兰盆会”。盂兰的梵文(avalambana)意思为“救倒悬”,指解救正在受苦的饿鬼。
慈济结合目犍连孝亲以及普渡众生的意涵,鼓励现代人以果品、鲜花、虔诚的心香,为往生的亲人及众生祈福。此外,以花果取代牲品,不伤牲畜性命,也是落实真正意义的“救倒悬”。
孝亲,贵在及时。慈济在七月吉祥月祈福会特设奉茶或浴足区,请民众为“家中两尊活菩萨”表达感恩与忏悔,及时尽孝。
七月是吉祥月
一般上的普渡拜拜,部分民众认为“烧得越多,保佑越多”。然而冥纸祭品上的化学成分化成黑烟之后,不仅污染环境,还损害健康。
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社会,邻里间的大幅烧拜,有损环境与健康之余,亦有可能引发民生课题。2022年,由政府机构推动,民间团体和私人企业组成的“焚烧冥纸规范行动联盟(AfA)”应运而生,携手推动公众教育,希望兼顾维护民俗和友善环境。方向一致的慈济,也受邀参与AfA工作会议。
慈济鼓励民众以诚心斋戒取代焚烧冥纸,表达对先人的孝思;同时将买祭品冥纸的钱,用来行善积福,更有助于解除众生的痛苦,让人人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