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摄/ 王绥喜)
“四伯他真的往生了?”那天晚上回到家,听到太太跟我说,在马来西亚的四伯突然往生了,我半信半疑地一再确认。
太太说:“是啊,真的很突然,听四伯的孩子说,他是在陪伴远道而来的朋友叙旧时,突然间一语不发地靠在身旁朋友的肩膀上,过后送院急救不果,才知道是心脏病突发而往生。”
今年家族中已有两位伯伯相继离世,他们都高龄无疾而终,葬礼非常热闹隆重,前来吊唁的不仅有左邻右舍、亲朋戚友,甚至还有许多乡亲社团、地方庙宇、慈善团体和校府董事代表。
两位伯伯可以说是白手起家,成功后不忘回馈社会、热心公益。他们以仁义之心追求财富,令人敬佩,值得我们学习。
财富的吸引力人人皆知,但取之有道却尤为重要。孔子说:“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。”这句话后面其实还有一句:“不以其道,得之不处也。”意思是,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与地位,宁可不要。真正令人敬佩的一些社会贤达,做到了“富”且”贵”的价值,既以正当方法追求财富,又积极回馈社会,取之社会,用之社会。
这两位伯伯生前都非常勤奋,不但富而不骄,对家人的关爱自不待言,对外人更是乐善好施、广结善缘。无论在社团、慈善团体还是教育界,他们都出钱出力,受到了各界的赞扬。如今他们虽已离世,但留下的足迹、付出的精神,确是后辈学习和敬仰的榜样。
我犹记得我和太太向两位伯伯做爱洒、介绍慈济时,他们听到慈济的慈善事迹,便毫不犹豫地随喜赞叹,并当即发心捐款、结善缘。他们这上善的见闻善行、随喜功德的菩萨精神,真的是值得旁人学习。
证严上人在《静思妙莲华》节目中,针对《法华经·随喜功德品》开示,世间有三种人。
第一种人是“见闻善行,随顺为喜”。这种人具有上善之行,时常随喜赞叹、乐善好施,听到好的道理,只要轻轻对他说一句好话,他就会立刻朝着正道积极前进。
第二种人是“不违不受,不感喜乐”,这种人虽然听到好的道理没有反对,但也无法完全接受,因此不生喜乐心。
第三种人是“对一切善,分明是非,先能领受,而后思行”。这种人对每件事都精打细算,对一切善行都要分辨是非。他会仔细分析善行的道理,衡量对错,即便是好的方向,也需要再三考虑,才会逐步领受并随喜。
随喜功德,就是不但不阻碍他人的善行,还会赞叹他人的善举,好事不但不违背,反而看到别人做好事,自己也自动跟随,与他人一起做,皆大欢喜。这份欢喜心源于一念真诚的心,因一念随喜心而得无量功德。
“富”必须要以“贵”为上,即财富要有德行相辅,取之社会,再随喜用于社会,才会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如此才能长久安稳驶得万年船,成就富贵且有价值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