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中房子小得像货柜屋,简单到几乎没有电器设备,让人感叹和新加坡平常的生活差太多了。(摄/ 洪馨群)
2025年3月,我跟着新加坡慈青团队,第一次踏上有“印度洋上的珍珠”美称的斯里兰卡。
之前对这个国家不甚理解,印象中只知道在新加坡佛教道场有不少斯里兰卡法师,也听说新加坡慈济志工常常到斯里兰卡去支援慈善济贫工作,心中因此充满期待。
我们团队在半夜抵达首都可伦坡。隔天一早,我们九人团队,坐上大巴去汉班托塔,与本土志工、本土慈青会合。要到南部的汉班托塔,听说路程要三个多小时,有245 公里远。
早上大家一上车,寒暄几句后,我就捉紧时间休息,偶尔看出窗外,高速公路两旁是连绵不断的树林,广袤的稻田,有些金黄一片,有些已经收割了,看到稻田里还有很多不同的鸟类和牛群,一片乡野景观。
高速公路上,看到有“危险!注意过路的孔雀”的告示,真的看到好几只孔雀在公路上行走呢!
我们在午后了到了汉班托塔,来到入口处,就看到有斯里兰卡慈济大爱村的中文字样。“ 哇! 到了耶!” 大家都很激动,我们团队中,大多数是第一次来到慈济大爱村。
想到斯里兰卡海啸过后,慈济为灾民建了649所大爱屋,让他们安身安生,心里很是感动。
此行的目的,是要来这里举办三天的本土慈青营队。从3月27日到29日,除了来往饭店的路程,我们从早餐到晚餐,都在汉班托塔办公室解决,由本土师姑们为我们准备斯里兰卡风味的餐食,真是幸福满满。
慈青营队结束后,也是新加坡慈青团队在斯里兰卡的最后一天,我们利用早上的时间做家访。
这是我们这群年轻人第一次在海外家访,心情很复杂,一方面期待能亲自走入当地人的生活,另一方面也有点忐忑,语言不通,怎么互动?
阳光普照,天气炎热,我们带着期待的心情,由新加坡的章爱玉师姑带路,还有两位本土师姑随行,感觉像是一个充满爱的行动小队。
汉班托塔位于斯里兰卡东南沿岸,地处偏远,马路上车子不多,交通顺畅。路边的屋子都是小房子,有些相隔甚远。有些地方好像是丛林,路上行人也不多。
今天我们探访的三户人家都是年长者,他们有些住在刚开发的森林地,住家附近常有野兽和象群出没,晚上没有路灯,很难想象。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户人家的阿嫲,阿嫲因小儿麻痹症而不良于行,独居在很简陋的小屋里。
看到我们一大班人来探望她,阿嫲脸上的笑容好温暖。她握着我们的手,口里一直念念有词,原来她是在念诵佛号与祝福语,想要祝福访客。她一再感恩慈济的生活物资补助,虽然我们听不懂,但心里感觉非常温暖与感动。
我心里非常佩服爱玉师姑,她真心关怀每一户照顾户,有耐心也很细心。爱玉师姑甚至会注意到一些我们没发现的小细节。她会一边跟住户聊天,一边观察他们的需要,这是长年累月做慈善访视的人文关怀素养,我知道是一种很深的爱。
当下虽然不知道自己能帮上什么忙,但那一趟走入感恩户家中的过程,让我的伙伴慈青涂俊玮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:“他们的房子小得像货柜屋,简单到几乎没有电器设备。洗澡的地方就在花草堆里,一间小小的开放式浴室。这些场景,和我们平常的生活差太多了。”
另一位伙伴洪馨群和我们说,她以前只在大爱新闻里看过在贫困地区做家访的画面,而这次让她身历其境,才知道什么叫做“震撼”,也很感恩当地人愿意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里。馨群说:“我们看到阿嫲虽然贫穷,但非常乐观,也愿意敞开心扉和我们聊天。”
“苦难的人走不出来,有福的人要走进去。”是伙伴唐永羽最深的体验。这趟走访让他更体会到“入人群、为人群”的意义。
此次斯里兰卡的慈善访视,让我走进平常在新加坡看不到的苦难,是一份珍贵的礼物,体悟自己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,就是“见苦知福,见贫知足”。
我也深感自己肩负着传递爱与善的责任,并期许自己未来能够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,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。这份经验,让我继续坚定走慈济菩萨道的信心,也会不时提醒我——有爱的地方,就是希望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