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灵的故乡 我回来了

远处传来“欢迎回家”的声音,当我们抵达静思精舍恭敬地礼佛三拜时,泪水不禁潸然落下。第一次回到心灵的故乡,我心里清楚明白那是感恩的泪水,那一念的初心,仍深深铭刻在心。



(摄/ 陈正宇)

天空湛蓝如洗,几朵白云悠闲地漂浮着。沿着石路,我们一步步走进台湾花莲静思精舍。环顾四周,这里的环境宁静而祥和,四周被郁郁葱葱的山林所环绕,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,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静谧与平和。

 此时此刻,外在环境的宁静与我内在的情绪构成了强烈的对比。每向前一步,我内心深处的感动像是一根弦被轻轻拨动,余音袅袅,久久不能平息。远处传来“欢迎回家”的声音,在空中此起彼落地回响。当我们抵达静思精舍恭敬地礼佛三拜时,泪水不禁潸然落下。第一次回到心灵的故乡,我心里清楚明白那是感恩的泪水,那一念的初心,仍深深铭刻在心。

 脚步放轻,我们进入了庄严肃穆的讲经堂。望着眼前的宇宙大觉者,走在心灵的净土上,每一步都使内心逐渐澄明。在等待分享会开始的当儿,我闭上眼睛静下心来,慢慢地去感受和体会。过去一年多,我隔着山,隔着海,隔千里,听证严上人开示。纵然这趟还是无法和上人会面,但那一刻,已是我与上人最近的距离。这里,不听话的泪水又在眼眶中打转模糊了视线,心中无法透过言语来形容的感动更加深刻、清晰。

 分享会过后,上人抱着虚弱的法体,为我们慈悲开示。上人抽着气,彷佛每一字每一句,都是从肺腑中艰难挤出。上人用尽了全身的力气,声音虽然微弱,却仍坚定地传递着慈济的法脉与精神。

 上人看到弟子们回来了,深感欢喜与感恩。上人缓缓说道:“四大志业如今虽然完成了,不过期待看到慈济的足迹及脚印能更开阔,并且稳稳实实地在每一个国家去播种慈济的种子。期许慈济人发一念心,布种一生无量的慈济种子。 每一颗善的种子开花结果,种子丰硕,这样的结合起来,人多力量大,一善破千灾,就可以安定社会。”大家听着、看着,上人为了弟子的慧命抽气说话,心紧紧地揪在一起,既不舍又心疼。

 午斋过后,由德念师父带着我们导览精舍巡礼。这时,天空开始洒下甘露,我们只好穿上雨衣,继续前行。德念师父说,处处留心皆是法,常住师父们自力更生,自耕自作维持生活,一日不做,一日不食。工厂即道场,心净即净土,除了种植的蔬菜,协力工厂的蜡烛、净皂、杂粮、香积饭等,都是常住师父用心耕耘的成果。

 正逢下雨,德念师父也和我们分享,雨天不适合进森林,因为地面潮湿,通常会伴随雾气,很容易迷失方向。再来,雨天温度较低,加上衣服湿透,容易导致体温过低。德念师父知识渊博,对草木及各种植物颇有研究,师父也和我们分享,说牙痛时可以吃芋头,据说芋头有散结解毒的功效。

德念师父在导览时,随口念出很多偈文,她说一句话可能利人利己,也可能害人害己:“心宽不伤人,念纯不伤己,好话如同微风、和风才不会发疯”。说完,大家都会心一笑。

 德念师父也开示,要如何喝四神汤:“对事要知足,彼此要感恩,待人要善解,互相要包容。把四神汤喝进去了,就不会信‘计较’与‘比较’这两种教。”

 队伍绕过小木屋,来到静思书轩外,导览也将近尾声。由于时间有限,我们只能游览精舍的几个地方,希望下回有更充裕的时间,深入走访精舍的各个角落。

 我们在精舍待了约半天,就匆匆的乘搭火车回到台北。在回程的路上,我发心立愿,要把握当下,内修外行,精进勤修菩萨道,并身体力行,脚踏实地真正去做,以法恒持初心。

 这趟静思生活营,法喜满满,感动与欢喜更不在话下,也开启了我生平第一个“莫忘那一年”的记录——多年漂泊在外,流离失所的弟子,终于找到回家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