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摄/ 黄建兴)
“您好,欢迎您回家,回来我们慈济的家!请问您有听过佛陀的故事吗?您想不想来听听佛陀一生做了什么事,到过什么地方?”
今年慈济趁着佛诞日,举办了佛陀故乡慈善人文展览。前两天我在静思堂为会众导览时,都会先亲切问候和邀约,让许多人停下脚步,愿意来了解佛陀的一生。
我发现,许多人对佛陀都不陌生,但是却没有真正的了解佛陀的一生做过什么事,走过什么路。这好比佛经记载佛陀在世时来到了一个大城市,但是市民们只有三分之一有听过佛陀也有见过佛陀,另外三分之一有听过佛陀但是没有见过佛陀,最后三分之一的人是完全没有听过佛陀的名字,更何况是见佛一面了。
两天导览中,我有缘接引到了好几位年青人。询问之下才知道他们都是从马来西亚来到新加坡工作的游子,因为双亲或父母之一是慈济人,听从父母亲的劝说,在佛诞日前来新加坡静思堂参与浴佛典礼。
《三字经》曰:“首孝弟,次见闻”,意思是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,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。导览当中,我赞叹这几名年轻人的孝心,因为他们心中对父母的一片孝敬,而让他们有进一步接触佛陀的因缘。
在导览过程中,这些年青人不但很有耐心地聆听,而且不时询问详情。我衷心地希望这次导览,不但可以让他们对佛陀的足迹和宗教信仰更有进一步的了解,也启发他们心中更远大的志向,不负父母之望,也可以一起加入慈济为人群付出,提升生命的价值。
佛陀以利他的精神,愿意无私为众生付出,寻找能够脱离生老病死之苦的方法。为此他舍弃了贵为太子身份、荣华富贵的生活,寻找奥妙的自然法则。他年纪轻轻便证悟了宇宙大智慧,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大觉者。佛陀证道后的四十九年中,更伫足印度多个地方为大众开示说法,让闻法者都可以悟入真实义,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佛法教育。
导览接近尾声时,我都会向年轻人提出一个小小的总结,邀请他们一起来盘点自己的生命。佛陀来人间是一大事因缘,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发心立愿,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、人生的价值。那么试问两千五百多年后的我们,是否也常常反思自己所为何来?这真是值得大家一起省思和盘点生命的大哉问。
证严法师曾经开示提醒:“人生的价值在哪里?难道只在于衣食住行上,凡事只想到自己的欲念享受?如果把人生界线定位得这么狭隘,生命就很没有价值,也十分渺小。我们应该将生命的意义扩大,提升价值观,将自私的心念转化为拥抱众生的大爱。”
的确,我们人人的生命中,若能够学习像佛陀一样的慈悲精神,为他人付出,让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受益,或让自己被他人需要,这其实就是最富有价值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