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正念中 活出温柔与力量

不同的人,面对同样的情境,会有不同的回应。区别就在于,我们是否有能力觉察并管理情绪。学会调节与驾驭情绪,就像锻炼肌肉一样,需要不断练习与耐心,让“本能”变成“本事”。



(图片提供/ 戴钰郿)

2025年8月11日与12日,我参加了由罗耀明博士带领的两天“正念与慈悲喜捨”工作坊。难得能够暂时放下工作,全心投入,对我而言,是一份珍贵而温暖的礼物——来自慈济对同仁的关怀与祝福。我很感恩自己同时拥有志工与职工的双重身份,这份幸福与满足,更让我倍加珍惜。

其实,这些正念练习对我而言并不陌生,但我们往往被各种事务推着走,不知不觉间,曾经养成的好习惯被遗忘,甚至没有好好实践。

工作坊中,罗老师提醒我们要STOP:
Stop(停下)
Take a break(休息)
Observe(观察)
Proceed(继续)或Pray(祈愿)

这个方法像是一只温柔的手,提醒我在生活的洪流中按下暂停键,让自己回到呼吸、回到身体、回到当下,与自己做一个很好的连接。

国庆日那天,我抽空回家探望母亲。自从父亲离世,母亲虽然有人陪伴,但心里依然感到寂寞与孤独。我想,如果她能运用正念,或许可以跨越心中的那道关卡。但我也明白,这并不容易,尤其在年纪渐长之后,习惯很难改变。

习惯的力量如同河流,一次次重复便刻下轨迹。正如工作坊让我深有体会的一句话:“惯性,是一次次重复再重复养成的。”所以当我们要戒掉它,需要付出双倍的心力。

罗老师提到“不评判”的态度,以及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”。这些话再次唤醒了我,让心中的一丝丝困惑渐渐散去。

塞翁失马的故事我早已熟知,但这次学习让我再次深刻地感受到:世事无常,得失之间皆有因缘,而那份把握当下的踏实感,比什么都来得真实。原来,所谓“不评判”,不是放任或逃避,而是用一颗平常心,去接受发生的一切,并在当下找到最适合的回应。这样活着,不仅更自在,也更有力量。

有时,我们会急着给事情或人物贴上标签,却忘了时间会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。记得有一次,原本难得安排好的事情临时被取消,当下觉得有点失望,但也因此空出了时间,让我得以静下心来完成了另一件一直被拖延的事。回头看,那份“不顺”反而成了另一种圆满。也许眼前的不顺,正是为将来铺路;当下的缺憾,可能正是另一份圆满的开始。

此外,当别人说话时,也不急着给建议或评价,而是全然地倾听,接住对方的情绪。同时,也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,不必急着否定它们。

情绪本身并非坏事,透过正念的转换,我们可以察觉、接受,并温柔地放下,让心回归平静。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反应,这是人之常情。但不同的人,面对同样的情境,会有不同的回应。区别就在于,我们是否有能力觉察并管理情绪。学会调节与驾驭情绪,就像锻炼肌肉一样,需要不断练习与耐心,让“本能”变成“本事”。

罗老师还提到“四无量心”,让我对慈悲喜舍有了另一层体会。
喜心
——在困境中依然寻找亮点,比如对自己说:“不能更好,就是最好”;
慈心——由衷希望他人快乐,即使是陌生人,也在心里默默祝福;
悲心——看见他人的苦时,不逃避、不责备,而是心生不忍;
舍心——当因缘未到时,懂得放下,不强求、不执着。一切尽心随缘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
这两天的学习,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生活中的忙碌、遗忘与需要修补的地方,也让我看见:自己依然拥有选择的力量——选择一种更温柔、更有力量的生活方式。

它也再次提醒我,继续以感恩面对每一刻,以正念安顿心中每一次的波澜,并在其中学会觉察、接纳与放下。在正念里,我得以真正与自己对话,理解并拥抱那个不完美的自己。或许,这就是生命最美的礼物:在不完美中,依然能够活出从容与坚韧。

正念不是改变世界的魔法,却能让我们在不完美的世界里,依然温柔而坚定地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