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正念成为一个动词

五年了,我从饮食与运动的调整开始,慢慢练习静心。两天的正念工作坊,就像是一次系统化的“充电”,既有知识,也有实修,满满都是干货。


摄/ 陈正宇

对我来说可以成为慈济志工与职工,是一份感恩与幸福。除了找到生命的意义与方向,我也深深体会到“职志合一的喜悦——在职场中发挥自己的专业,同时也能运用所长投入志业。

我很喜欢上人的静思语,例如“多做多得,少做多失。”“不要小看自己,人有无限的可能。”“若能利用时间,多发挥生命的良能,帮助一切众生,才能让生命更踏实,更有意义。”这些话常常提醒我,生命是可以不断被扩展、被成全。

感恩慈济基金会(新加坡),从去年起就安排罗耀明老师前来新加坡,让职工透过正念学习照顾自己的身心。从讲座(2025710日)到为期两天的“正念与慈悲喜舍”工作坊(811日至12日),不论是内容或体验,都让我收获良多。第一次听到老师温柔又有磁性的声音时,就感到莫名的熟悉与安定,而那股力量一直伴随在整个课程中。

从今年讲座后,我便开始将老师的分享落实成每日可行的小练习。这次两天的工作坊,更透过老师的身教与示范发现:原来每天哪怕只是“正念一下下”,都足以带来身体和情绪的转化。

第一次接触到《交换礼物》这部纪录片是在艺人曾宝仪的脸书。一开始,我以为那只是一部温馨的纪录片,直到在慈济人文青年中心(Tzu Chi Humanistic Youth Centre)聆听罗耀明博士的讲座《情绪转换的武林秘籍》时,才知道这其实是一部记录癌症病患生命故事的纪录片。

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,我感恩这一切的因缘,让我重新检视与调整生活方式。五年前的一场病,就像纪录片《交换礼物》所呈现的——疾病有时是身体用来唤醒我们、提醒我们倾听生命与身体的讯号。

五年了,我从饮食与运动的调整开始,慢慢练习静心。这次两天的完整工作坊,就像是一次系统化的“充电,既有知识,也有实修,满满都是干货。

工作坊最后的小组分享中,大多数伙伴都提到,正念是需要持续每天练习的功课。我愿把“正念变成一个动词,让自己“每天正念一下下”也希望正念成为我们彼此的共同语言。

祝福大家也祝福自己,对他人慈悲时,也不要忘了对自己慈悲喜舍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