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静思精舍师父与台湾讲师几天下来的陪伴与引导,营队尾声众人将手举高,齐声发愿。(摄/ 蔡佑良)
“传承法脉,有我在!弘扬宗门,我承担!”宏亮的呼声中,新加坡志工齐声发愿,在狮城深耕大爱,传承法脉,永续慈济。
2024年9月20日,新加坡静思堂迎来了四合一干部精进研习营,约有三百位志工参与。台湾花莲静思精舍的释德谛师父、释德泰师父与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执行长颜博文,以及来自台湾云林、嘉义及台南九位资深志工组成的讲师团队,莅临狮城传法脉、续宗门,道气又不失温馨的氛围,充满静思堂每个角落。
这次在新加坡的四合一干部精进研习营,约有三百位志工参与。(摄/ 黎东兴)
有愿就有力 处处是道场
这次四合一干部精进研习营以“菩萨涌现陪伴成就,法脉传承去执利他”为主题,三百位学员当中,有约一百八十名学员与工作人员在静思堂安单。协调徐敦盈坦言,场地是营队最大的挑战:“讲堂到了夜晚就变身寮房,机动组要不断摆放或撤走椅子,非常幸福!”
台湾讲师张文朗对此也很钦佩:“营队课程紧凑,空间有限,道场化身寮房,尽管课程结束得晚,却很早就得起床,可见新加坡有愿力、有承担的人很多,很感动!”
场地限制是营队最大的挑战,白天的讲堂到了夜晚就变身寮房,幕后工作团队要不断摆放或撤走椅子和蒲团。(摄/ 陈正宇)
晚上7时,开营仪式准时拉开帷幕。“开营的氛围,宛若回到台湾营队。”慈济功德会(新加坡)执行董事刘瑞士感恩精舍师父及台湾团队,远渡三千公里前来,他殷切叮咛现场学员:“希望大家有所收获,要用心听,有问题要勇敢提出。”
德谛师父感恩台湾讲师团队的承担与护持,也叮咛这次新加坡团队回静思精舍“三请三跪”,才得到证严上人的慈允,希望新加坡学员要用谦卑的心,互相赞叹,学习彼此的优点。德泰师父开示,把这三天的营队视为“佛三”,把握分秒,把法听入心,转识成智。
在开营仪式中,释德谛师父(右)与释德泰师父(左)给予爱的叮咛。(摄/ 陈三峇)
两位精舍师父带领三百位学员收摄心念,进行为时60分钟的宗门共修。(摄/ 蔡佑良)
营队课程比照静思精舍的作息来做规划,让全体学员充分体验“缩小自己”“用心在当下”的团队生活。凌晨四点半打板,学员们“晨钟起,薰法香”,开始一整天的精进研习。
21日上午,德泰师父在第一堂课中,以“上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才”为主题,殷切叮咛大家,行走菩萨道上修行也要修心,要做到谦虚不自大、洁身自爱、平等待人,言谈举止要有威仪,同时做事要认真,心胸要开阔,凡事把握大原则,而小事不计较。
德泰师父强调,慈济需要更多人才,而这些人才必须有责任感,愿意承担使命。“愈不想承担,愈会感受到压力”德泰师父勉励大家要提起勇气、承担使命,发愿成为上人心目中理想的人才。
承担有压力? 有愿就不难
台湾讲师团队透过个人的心路历程、实际面对的个案与丰富的社区经验,分享干部养成的小撇步,深入讲解“四法四门四合一”的精神理念运作,及在团队中如何“合和来完成共识决”。
课程中笑声、掌声与泪水交织,每场分享背后都蕴含着台湾资深慈济人勇于承担,爱上人、爱慈济的点点滴滴。
黄惠分享自己在受证一年后遇到的诸多挑战。她透露,当时常常对着上人的法照,倾诉心声,并阅读静思法脉丛书来抚慰自己入眠。她坚定说:“菩萨道难行能行,还是要继续做下去,做上人贴心弟子。”
台湾讲师黄惠(中)分享自己在受证一年后遇到的诸多挑战,但她坚定说:“菩萨道难行能行,还是要继续做下去,做上人贴心弟子。”(摄/ 黎东兴)
军人出身的和气队长钟能进,在事业巅峰时罹患多种重症,但他学习“面对它、接受它、处理它、放下它”,走过考验,“使钟(谐音:始终)能进”,道心更坚固。
如何平衡家业与志业?透过陈惠芳的精彩分享,让人见识到她如何以毅力与智慧,兼顾家庭与志业。另一位讲师徐晓琪回想自己在承担初期,会起我慢心,还曾在某次活动中,因为意见分歧,而愤然离场。徐晓琪坦言,承担的过程容易陷入我执,因此要时刻提醒自己,处处与人结好缘,与团队共进退。
“破冰要吃冰淇淋! ”透过多个实例及幽默的比喻,余天助鼓励大家用创新方式凝聚组队。他强调“陪伴”和“引导”并重,落实“感恩、尊重、爱”,才能让组员不孤单,方向明确,依教奉行,适才适所。
“破冰要吃冰淇淋! ”透过多个实例及幽默的比喻,余天助鼓励大家用创新方式凝聚组队。(摄/ 冯桂琼)
“承担干部当然有压力,遇到困难挫折怎么办?”张文朗出国前听闻,新加坡志工相对年轻化,以上班族居多,因此承担岗位并不容易。
张文朗提到,自己常常透过观想上人的心境来引导自己,思考“上人会怎么做?”他鼓励大家在付出中持续寻找感动点,将悲门打开,才不会受困于繁杂的人事。
对于慈济的四合一架构,以及团队的共识决,林千用强调:“合心就是协力,协力就是合心。”他指出,合和互助的核心价值,正是佛教徒修行的法门“慈悲等观”。
对于慈济的四合一架构,以及团队的共识决,林千用(右三)强调:“合心就是协力,协力就是合心。”(摄/ 李光城)
“我们要避免产生贡高我慢的心态,因为菩萨团体没有高低之分。”关于如何号召每个人朝着同一个正确方向前进, 林千用分享,不外乎闻、思、修这三大要素,以及布施、爱语、力行、同事度的四摄法。
最后,陈炳宏用实例,运用四摄法的“力行”和“同事”来消除功能及良能的对立,以“利他为先”的原则,在过程中度他、结好缘,精彩分享也解开许多组长心中的矛盾。
三百位学员分组与台湾讲师进行双向交流,让讲师更对症下药,释疑解惑。(摄/ 蔡长盛)
说我所做 做我所说
“台湾团队那种豁出去做慈济的情怀,让人感动! ” 学员张家祯表示,台湾讲师不断提到,上人最期待弟子在活动中可以很和气,互相成就,圆满每一个活动;如果活动过程中,志工之间有冲突,做得不欢喜,那么这项活动仍然是不圆满的。
张家祯继续说道:“从台湾讲师团队柔和的身行,感受到每一位讲师的法入心,每位都说他所做,做他所说,很激励人心。”
陪伴志工成长面临着许多挑战,协力组长郑玉珠虽然在家业事业上都忙碌,却也希望善用时间来陪伴志工,善尽协力组长的职责。听了讲师陈惠芳的分享后,郑玉珠感到心有戚戚焉。
郑玉珠表示,尽管陈惠芳家业繁重,却能以身作则,在照顾家里大大小小的同时投入各项勤务。她说道:“惠芳师姊承担任何一个被邀约的岗位,有那么大的勇气,值得学习啊!”
毕业慈青李翊宸对“上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才”这堂课最多感触,这几天一直在反思诸己。他提醒自己,学习佛法后要落实在生活中。他回想曾经在承担过程中,曾因人我是非而想离开团队,因此发愿要学习在承担中坚定道心,不离开慈济大家庭。
毕业慈青李翊宸对“上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才”这堂课最多感触,提醒自己要用时间入人群力行,把法行出来。(摄/ 蔡佑良)
协力组长殷清华表示,营队课程让她受益良多,深深体会带领新进志工需要多用心,这就如同当年互爱组长对她的陪伴与信任,给予她勇气去𠄘担。殷清华感慨道:“正是这样代代相传,慈济精神才能传承永续。”
互爱组长兼实业家沈信娣看到几位台湾讲师在面对生命无常时,依然坚韧精进,成为她的榜样。尽管她的受证之路因疫情一波三折,但沈信娣深信,在慈济救一个人,等于救下了一个家庭。她强调,承担最大考验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,并期望每位志工在营队都有所收获,大家做起事来才能达成共识。
台湾讲师团队相强调“因地制宜“,要符合本土生态才是妙法。他们在无私传授宝贵经验时,也加入互动环节,带动学员融入学习氛围,拉近彼此距离。(摄/ 冯桂琼)
放下执着小我 成就无痕大我
除了讲师团队精彩授课,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执行长颜博文也在百忙之中,专程赴新,在营队第二天的上午,带领学员深入探讨“干部的素养:谈慈济永续”。
颜博文对比了大企业与宗教永续的关键,分析了慈济作为非政府组织,当前面临的八大挑战和解决方案。他引导大家对内省思:团队运作是否更为合和互协?四大志业是否更能四大一体?法脉宗门是否体现粽串精神?
他同时提出对外的思考:人间菩萨招生是否接引更多人参与?全球慈善足迹是否持续增长?法脉宗门论述是否更被认证?
颜博文引述哈佛商学院教授赫曼‧李奥纳(Herman B. Leonard)的研究,指出慈济是以精神理念为感召,而非任务;慈济人是因使命感而驱动,而非依赖计划。
慈济慈善基金会执行长颜博文在百忙中专程赴新,与新加坡志工交流。(摄/ 蔡佑良)
9月22日下午,四合一研习营迎来了最后一堂课,由德谛师父为大家开示。从收割姜黄、倒垃圾、大扫除到洗蔬菜的经历,德谛师父分享追随上人修行,承担中的不同甘苦和趣事。德谛师父开示,如来家业的生活禅,修行上虽会面临一些考验,但只要恪守本分,调整自己,接受考验,就能使事情圆满,步伐一致。
德谛师父以自身经历,勉励台下志工干部,要做“五十分之一”,“放下执着的小我,成就无痕的大我”。在德谛师父爱的叮咛下,温馨的气氛中,一曲《守着您》,台下许多人唱着唱着,想师之情油然而生,泪水也忍不住流了下来。
一曲《守着您》,台下许多人唱着唱着,想师之情油然而生,忍不住落泪。(摄/ 蔡佑良)
在圆缘时刻,颜博文执行长赞叹新加坡在地理位置、经济和文化语言得天独厚,鼓励新加坡志工把握因缘,并期许队伍浩荡长,让慈济透过新加坡发挥更大全球影响力。
时隔八年再度举办的四合一干部精进研习营,尽管筹备时间紧凑,但在全体志工的合心协力,不分你我的付出中,写下圆满句点。
(笔耕:杨淑元、姚慧欣、符采君、李明慧、吴慧如、黄福顺、杨雯婷、张彧瑞)
映像集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