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善公益综合

义诊幕后 忙到忘记年龄

行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,也不是年轻人的特权。前往一个陌生国度的偏乡举办义诊,对体力虽然是个挑战,但不少年长志工把握付出的因缘,不知老之将至,积极发挥生命的价值。


(摄/潘彗文)

五月端午节,柬埔寨茶胶省(Takeo)的慈济义诊现场,从厨房隐隐飘出粽香。这些粽子是随着义诊先遣团队,从新加坡飘洋过海到柬埔寨偏乡。这一口家乡味,正是七旬志工用“妈妈心”为团队准备的。

2025年5月27日,新加坡慈济志工整装待发,前往柬埔寨茶胶省的泰格巴县(Kabas)举办义诊。第一梯次先遣团队包括十三位人医会成员、十七位机动志工和十五位后勤志工,带上31个装满医疗配备、器材及药物的行李箱出发。


新加坡慈济志工自费自假,前往柬埔寨与其他四地的团队汇合,一起举办义诊。2025年5月27日,义诊先遣团队共45人在机场合影。(摄/杨志煌)

参与这次义诊的医疗团队和志工来自亚洲五地,包括柬埔寨、新加坡、台湾、马来西亚和菲律宾。此次义诊共有五个科别,即内科、外科、眼科、牙科和中医,预计将为3500至4000名偏乡贫病乡亲看诊。

28日早上七点半,志工团队立即前往泰格巴转诊医院进行前置筹备作业。一车的物品一件件卸下,志工形成人龙搬运到室内。大家各就各位,自动自发地扫地、抹地、洗地、清理窗户、消毒等工作。机动组则承担拉电、架设水管、装置水盆、病床、搭建帐篷等等。 各科组长也开始整理医疗仪器用品,确保医疗室呈现最佳状态,准备迎接乡民。

在进行前置作业现场,志工们如蜜蜂般忙碌穿梭,当中有不少年长志工的身影。他们无畏年岁,以付出的心念,发挥良能,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,为义诊尽一份心力。

在柬埔寨海外义诊的外科室,有一位77岁仍坚持行医的杨赛娇(Monica)护理师。她的海外义诊经验相当丰富,曾跟随慈济医疗团队踏上尼泊尔、菲律宾、印尼等多个国家。

杨赛娇拥有58年的护理专业经验,是新加坡中央医院资深手术室助理师,今年三月刚退休。她的双膝盖、小腿和脚踝都动过手术,行走时偶尔拄着拐杖。但这阻挡不了她参与柬埔寨义诊的决心。

让杨赛娇感到震撼的是尼泊尔义诊。那次经历不仅没有让她因高龄却步,反而成为她立愿助人的转折点。尼泊尔的贫困儿童,触动的是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——真正的慈悲往往源于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,这正是证严上人常说的人伤我痛,人苦我悲。

个性开朗,对工作充满热爱的杨赛娇(下图)分享道:”身为医护人员最大的满足,就是从病人身上看到的那一份爱和灿烂的笑容,这是任何事都无法取代的!”

 (摄/潘彗文)

同样年届七旬却依然守在义诊第一线的,是75岁的李惠专。医护团队守护病患,她守护的是医护团队的温饱,而厨房就是她的战场。有她在,热腾腾的饭菜总是准时飘香,让忙碌的医护和候诊的民众从胃暖到心。李惠专精心制作的辣椒酱,更是志工们念念不忘的“下饭神器”。

医护人员说:“看到惠专在厨房忙碌的身影,就像吃了定心丸。”就像厨房里忙碌的奶奶,她用一勺一铲在异国他乡筑起最温暖的“后勤战线”,让慈悲的医者仁心,从一碗热饭开始传递。

李惠专说:“看看这里有什么食材就煮什么,也没有时间去想,我煮的都是很普通的菜肴。”说得朴实,但笑容中充满了自信。

义诊期间正逢端午节,李惠专更是在新加坡裹好了素粽,千里迢迢从新加坡带到柬埔寨与志工们分享。她用心挑选新鲜的时令食材,以数十年练就的厨艺,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素食佳食。简单的食材在她手中总能变成疗愈身心的美味。

(左起)李惠专、黄喜莲、杨珺茗、林华珍自称“杨门女将”,笑称:“香积照顾你们的肚子,你们照顾病患乡亲。”(摄/黎东兴)

在海外义诊的队伍里,总能看到71岁仍精神矍铄的身影——林国梁。身为机动组一员,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他利落的脚步和温暖的笑容,他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守护着每次义诊的顺利开展。

林国梁坚持付出,源自于感受到众生所面对的苦,这也形成了他自我鞭策的动力。面对不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与困难,他说,调整心态至关重要。

从空旷场地到设备齐全的临时医疗室,再到义诊结束后的“归零”,他深刻体悟到“真空妙有”的智慧——一切因缘和合而生,又回归本然。他更感恩所有志工的同心协力,正是这份无私的付出,让每一次跨国义诊圆满成行。


机动组最忙碌的时刻是义诊前的场地设置和义诊场地善后。成员林国梁(左二)完成前置工作后,在义诊进行时随处补位,也常到生活组帮忙擦碗盘。(摄/ 黎东兴)

 

欢迎点阅:

柬埔寨义诊映像集

 


延伸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