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资源有限,志工们巧用病床改装成牙科治疗椅,搭建出完整的医疗环境。摄/ 潘彗文
“原本的病床,如今变成牙科治疗椅,器材一应俱全,能进行洗牙、补牙、根管治疗、智齿拔除等治疗。”来自新加坡邱德拔医院的牙医李志成,看到简陋病房在两天内化为设备齐全的牙科诊室,不禁赞叹幕后团队的用心。
此地是斯里兰卡宾吉利亚分区医院。一群新加坡志工在短短四十八小时内,争分夺秒,完成了一场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改造。
他们将旧医生宿舍停车场变身为配有水、电和煤气的厨房;户外草地规划为有水供应的洗碗区;未完工的建筑二楼成了临时眼科诊间;而原本简陋的男众病房也摇身一变,成为设备齐全的牙科治疗室。医院瞬间化为一座涵盖西医、牙科、眼科和中医四大科别的场地,准备迎接2025年8月15日至17日的义诊活动。
除了新加坡的人医会成员,首次应邀跨海义诊的还有邱德拔医院(Khoo Teck Puat Hospital,简称KTPH)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疗系统(National University Health System,简称NUHS)医护人员,总计17人。
牙医师李志成(右一)在同事和志工的合作下为病患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。摄/ 潘彗文
李志成牙医说这一趟自己不仅只是付出,也学习到规划义诊流程的宝贵经验。另一位牙医洪蕊则坦言,这次规模与规划超乎预期。她感恩能有齐备的仪器,即便在克难环境下,大家仍能完成治疗。
洪蕊牙医认为,最大的挑战是语言,庆幸的是有翻译员协助,虽然医病沟通稍慢,但她和同事通过肢体语言,仍能让病人感受到关怀。“最感动的时刻,是解决病痛后,看见他们眼神里的感恩。”她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体验,并笑说此行能向比较有经验的牙医学到更多拔牙技巧,也能交到新朋友,未来一定会邀请同事一同参加。
行医行善不分种族
“我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人,特别是乡下地区的居民,并把这次亲身体验分享给同事。”来自邱德拔医院病患服务部门(Patient Service Associate)的努鲁·希达雅 (Nurul Hidayah Binte Sarifi),是此次义诊的行政助理。
“这里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,大家不分种族、宗教,整个过程规划周全。即使志工来自不同国家,彼此沟通也非常顺畅。”努鲁计划将所见所闻带回病患服务部门,启发团队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回馈社会,“不论是提升部门服务,或是深化与慈济的合作。”
NUHS领队周仁达博士(后排右四)及其团队为首次参与慈济义诊留下合影。摄/ 李副腆
此外,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疗系统今年也首度参与,共派出13位医护人员。阿齐安(Azian Binte Rawi,上图后排右二)表示,非常感恩能参与这次义诊。这是她第一次参与海外服务,也圆了她多年的心愿,即使需要自费,她也在所不惜。
她进一步分享,身为回教徒,最初对饮食有所担心,但得知全程提供素食后,便毫无疑虑。阿齐安说虽然这三天身体疲累,但内心却非常喜悦,因为能帮助到当地居民。相比新加坡,这里的病房设施简陋、昏暗而空旷,需要依靠其他国家协助,提供医疗资源,落差令人深刻。最让她难忘的是,居民眼神中流露出的真诚感恩,让她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回应一句:“不客气。”
本土医师挺身支援
除了海外医师,斯里兰卡本土医护人员也积极投入。在西医区,可以见到蒂利娜医生(D.M.B Thilina Jayashanka,下图)的身影。他还是一名实习医生,曾就读于汉班托塔的国立慈济中学(Tzu-Chi National School, Hambantota)。这所中学是2004年南亚海啸后,慈济在灾后为当地建设的学校。
首次参加义诊的蒂利娜,感恩地表示:“我的成就,离不开慈济在学业与生活上的支持。”虽然从康提(Kandy),到此需约两小时车程,他仍乐于借此回馈社会。
蒂利娜(左)作为本土实习医生,在问诊时节省了许多沟通成本。摄/ 李副腆
值得一提的是,眼科仅有的两位医生均为本土医生。阿塞拉医生(Dr Asela Abeydeera),斯里兰卡社区眼科医师协会会长(President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Ophthalmologists of Sri Lanka)。大约五年前,他在一间寺庙提供免费白内障手术及门诊服务时,结识了慈济(斯里兰卡)负责人阿罗沙(Arosha)。之后他持续支援阿罗沙推动的免费白内障手术计划。
阿塞拉医生表示,慈济协助病人咨询,并在财务上补助白内障患者完成手术,以及后续关怀。这次义诊,慈济更是免费提供眼镜给民众。他补充,虽然斯里兰卡目前有检测与治疗资源来应对青光眼、糖尿病、视网膜病变等导致失明的疾病,但白内障手术费用昂贵,且在政府医院往往需等待一年以上,导致许多患者无法及时获得治疗。目前,当地眼科最常见的眼疾为白内障。首日义诊,一百多位前来眼科就诊的患者中,约10%人罹患白内障。
另一位眼科医生为维杰通加(Dr L.S.P.S Wijethunga),他是应阿塞拉医生的邀约而参与。维杰通加医生表示义诊让他感觉振奋,“第一次参与慈济活动,感觉很特别,因为能遇见不同文化的人。”他进一步分享库鲁内格勒地区相比城市更为穷困,资源缺乏。所以如果民众检验出有其他因糖尿病引起的问题,他可以协助转介去相关单位。
喜见青年志工身影
在斯里兰卡义诊前一天的早晨,一辆设有两个喇叭的嘟嘟车穿梭于市区与乡村。车顶的喇叭流淌出亲切的僧伽罗语的广播宣传:“新加坡和斯里兰卡慈济将在8月15日举办义诊……”这道声波穿过大街小巷,必要时也会停下来为民众讲解。
因宣传资源有限,斯里兰卡慈青借助嘟嘟车循环广播,向民众传递义诊讯息。摄/ 李副腆
这次义诊,斯里兰卡志工承担了翻译员,这项举足轻重的角色,成为医护人员与民众之间的重要桥梁。温迪亚(Vindhya,下图左2)是中医翻译志工,这已是她第二次参与义诊。她开心地分享:“去年参与过一次,这次再度投入,感觉很棒!期待明年还能再来。”
特别的是,她的 17 岁女儿普雷克沙(Preksha,下图右1)也一同参与,并在牙科翻译组担任组长。温迪亚分享,女儿平时有空就会参与慈济活动,目前已接受志工培训。
温迪亚(Vindhya,左2)带领17 岁女儿普雷克沙(Preksha,右1)一同参与义诊活动。摄/ 姚慧欣
与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义诊让本土慈青承担了更多责任,包括各医科部的小组长、环保素食宣导、翻译服务、人文真善美纪录等。透过实际参与,他们不仅累积了宝贵经验,也在承担中成长。
义诊背后的小螺丝钉
“Sansuvenna(请放松)!”“vēdanāva koheda tiyennē(哪里痛)?”新加坡志工沈若彬的掌心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僧伽罗语拼音。这是她第一次参与义诊 ,负责中医接待,为了和当地人沟通,她便在掌心写下一些本土语言。
同时她也找到跨越国际的“语言”:“语言虽不通,一笑就是跨越国界,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。”经过三天义诊,她感觉和她之前表演手语《再添一盏烛光》的歌词:“我觉得每个小小的善举都会有大影响。”她说,原以为是来付出,却收获更多谦卑与感恩。
尽管道路不平整,志工们仍齐心协力,将看诊民众推送至对应诊间。摄/ 潘彗文
一场义诊幕后,少不了各个功能组的齐心协力。其中机动组是走在最前,做到最后的功能组之一。新加坡志工潘坤宝坦言:“机动其实不容易,要靠体力,更要靠愿力来完成。”组长陈华华也说:“我们任务很广,水电、布置都要包办。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加入,把经验和精神传承下去。”
机动组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主要功臣之一,主要处理水电、搬运、布置等繁重任务。摄/ 李副腆
此外,后勤准备餐食的香积组同样重要。原定设于新建筑二楼的厨房,因水压不足而被迫迁移到旧医生宿舍的停车场。志工们毫无怨言,快速进行二度清扫、搬运。
拥有超过二十年厨师经验的颜志祥坦言:“当地食材选择有限,要随机应变,尤其青菜并不容易取得。”他感慨道:“和这里相比,我觉得我们很幸福,医疗、设施、基建,甚至生活素质和就业条件,我们的国家好太多了。”他进一步表示,这次经历让他从师兄师姐的身上歇息到热忱、诚恳与谦卑的态度,“看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,几百个人的心都是一致的,很欢喜。”
与颜志祥并肩的,是他的好搭档刘诚汉。刘诚汉特别留意到,部分医师不太能接受当地重香料的口味,因此他和团队调整菜色,尽量做出大家习惯的味道。虽然一天只准备一餐,但医师们总是满心期待。他笑着说:“能让他们吃得饱饱去服务病人,就是我的喜悦。”
负责数百人餐食的香积志工聚在一起,用镜头记录下这份忙碌后的喜悦。摄/ 潘彗文
由于部分志工需在第三天义诊结束时马上离开,团队提前一天举行温馨的圆缘晚会。晚会洋溢着温馨感恩,当地志工带来歌舞展现风情;而海外志工分别献上几段手语表演,传递爱与感恩。斯里兰卡负责人阿罗沙上台致辞时表示,这是本土志工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的义诊,超过一百人共同投入。
三天义诊,从一辆嘟嘟车的广播开始,最终在284位志工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。这场行动跨越山海、国界、语言和宗教的活动,在这座小镇里种下“爱与善”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