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教育

父母恩难报 吉祥月催人泪

七月吉祥月,新加坡慈济人以经藏演绎,表达亲恩难报的真义。报亲恩,不能等,台上台下交织着动人故事,也有志工从中体会到“行善也是一种回报爸爸、妈妈的方式”。



2025年七月吉祥月祈福会,新加坡慈济人聚集一堂,通过短剧、见证分享,以及演绎片段,回顾曾经一起参与的几部经藏演绎。

志工陆传卿与陈殿中(上图)曾在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音乐手语舞台剧里饰演母子,前两次分别为2004年与2006年在新马的巡回演出,这次是他们第三次再以母子角色登台。

巧合的是,两人在戏外也有一段特殊缘分。陈殿中分享:“传卿师姑是我慈青时的‘懿德妈妈’,师姑是看着我长大的。这份深厚缘分让我们在舞台上默契自然。

谈及三次演出的体悟,陆传卿微笑表示:每一次的初发心都是一样的。演出时全心投入、依剧本诠释,不能有杂念。虽仍会紧张,但演完便放下。

二十年过去,陈殿中对排练的台步配合有另一层体悟,他说:“有时我走得太快,师姑跟不上。这让我反省,就像孩子有时走得太快,也该停下来等等父母,重新调整步伐。这不只是舞台的配合,更是修行中的启示。

报恩 用手语传递“不能等”

音乐手语舞台剧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里有一段节奏紧促,必须手脚脑并用的曲目——〈报恩〉。这让作为手语演绎一员的杨佩雯屡屡萌生放弃的念头,“手语有一定的难度,我在速度和协调上都面临挑战”,然而最终选择坚持到底,用行动诠释“报恩”的真谛。


志工呈现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音乐手语舞台剧的〈报恩〉曲目,节奏紧促如声声催促——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摄/ 林春慧

这个过程中,团队的互相扶持给了她巨大的力量。“我们彼此鼓励和取暖,想尽办法全力以赴,尽量做得最好。”她也学会以更平和心态面对指导:“心不要因为批评而慌乱,自己要有毅力来克服问题。

“因为学得比别人慢,所以更要多下功夫。”杨佩雯从今年七月开始练习,即便期间前往斯里兰卡参加义诊,她仍坚持独自练习,回到新加坡后,更是每晚加紧练习。她笑称:“虽然每一回都告诉自己是最后一次参与,但下一次第一个报名的也是我。”

参与法海的还有李劲达、陈巧慧同修,以及其外甥女林欣怡(下图),三人都是首次参与经藏演绎。


从左到右分别为陈巧慧、林欣怡,以及李劲达。摄/ 杨志煌

由于工作繁忙,他们错过几次集体排练,因此只凭借录像在家自习。林欣怡分享:“在家只有我们三人练习,缺少大家一起演绎的力量。今天来到现场,整个氛围很摄受,能更大声地唱诵经文,这种感觉很加分。”

陈巧慧说:“从开始到结束,以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,让我们更容易进入情境和状态,真正实现法入心。特别是在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环节,以往只是聆听,今天结合台上的演出,完全融入在氛围中,感受到真正的道气。”

活动结束,陈巧慧对上人说的一段话,印象特别深。她复述着:“报父母恩最重要的,第一是要用这个身体来修福,造福人群。在造福之前,上人强调要茹素。不伤害生命就是一种自我保护,把自己照顾好的同时,借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,去做能力范围内的事,这就是最大的报恩。”

李劲达也分享,在梵呗和手语进行时,听着听着,法就入心了。他解释说,“练多了,那些曲目在平时,会不时浮现在脑海里。《法譬如水——慈悲三昧水忏》终曲的歌词:“大时代需明大是非,大劫难需养大慈悲,大无明需要大智慧,大动乱需要大惭悔。”李劲达说:“这些话让我更容易理解佛法的真义。"


《慈悲三昧水忏》演绎,志工们将自己了解的经文义理通过演绎呈现出来。摄/ 黎东兴

报恩 用父母给的身体行善

现场几乎每个人都被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的歌词感动。来自中国的新进志工朱稀赫,今年6月才认识慈济。她在《父母恩中难报经》演绎时,悄悄观察身边的人,并说:“大家在唱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歌时,我看到很多人偷偷在擦眼泪。”


台下观众看了经藏演绎也备受感动,许多人都忍不住落下眼泪。摄/ 吴伊文

北区培训志工林丽芳看见歌词后感触深切。因父母早年离异,林丽芳自小缺乏母亲的陪伴,是记得童年时母亲曾经短暂来探望她一次。如今林丽芳已年过半百,对母亲的记忆越发模糊。她说:“现在我要找她我也找不到。我也不懂要去哪里找,所以我看了演绎,但是我没有办法去行孝,所以孝道方面,其实我很遗憾。”但林丽芳表示,行善也是一种回报爸爸、妈妈的方式。

志工谢美华看了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演绎同样感触颇深。通过演绎她想起两位女性——母亲和家婆,她说:“因为妈妈养育我,而家婆真的很疼我。虽然她们都不在了,但我用心祈祷,希望她们已经投生在好的家庭,这也许是我现在唯一能够感恩和报答她们的方式了。


延伸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