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的磨难未曾改变陈贞如加入慈济、为人群付出的初心。摄/ 黎东兴
没有教育专业的背景,但一头栽入慈济教育志业近二十年。1999年,陈贞如加入位于牛车水会所的儿童班,这段时间是她爱的能量爆发期,也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;2008年,她走入校园静思语教学,陪伴大专院校慈青,用一颗妈妈心关怀别人家的孩子。
她的关怀,也是妈妈牌的行动派。为了给慈青联谊准备餐食,她“炒上三轮米粉,没有车子,就用手推车,搭地铁和巴士带过去。” 如今慈青活动虽以英语为主,对英语不流利的陈贞如而言颇具挑战,但她依然选择默默给予支持。
因此当陈贞如在路上被曾经陪伴过的学生认出,被唤一声“师姑好!”“大爱妈妈您好!”她的心头不禁涌现一股暖流。
“以前搭巴士上班时,看见一些学生,染了整头金发,衣着邋遢,满嘴脏话,觉得很可惜。”她不禁自问:“为何这些孩子会这样呢?”她想通过静思语教学,让孩子从小拥有正确的观念,懂礼节、懂得做人的道理,长大才不会变成社会的负担。
勇于承担 在最需要我的地方
陈贞如于1994年加入慈济会员,当时慈济尚无会所,暂借宝光佛堂,她便在宝光佛堂参与慈济骨髓捐赠讲座与义卖会活动。2005年慈济迁至巴西立社区,也有了自己的静思堂,她也在时任执行长刘济雨的邀请下,承担2008年新成立的“大爱妈妈”的组长。
大爱妈妈每周走入弥陀学校、菩提学校、爱同小学,通过说故事、短剧等,与小学生分享静思语和良善的价值观。进校园之前,他们每周还会聚在一起排练和做道具。若没有对教育志业的一股热忱,也不容易坚持下去。
弥陀学校欢庆教师节,大爱妈妈引导学子以奉茶感念师恩,陈贞如示范如何平稳地手持托盘。摄/ 刘素方
2013年,陈贞如左手两根手指因工地事故不幸被截断。此后她花费了约一年的时间辗转于家里和医院,接受复健治疗。
“手还可以用吗?那就继续来付出吧!”当时执行长刘济雨的一席话,让她放下犹豫,虽然左手仍有些乏力,但没有停下做慈济的脚步。
一年后再出发,陈贞如更专注于社区活动,决定投入较为缺人的生活组,在大大小小活动中负责打点餐饮、清理场地、餐具和用品等等庶务。2015年慈济举办四百多人的国际人医论坛,她一天内连续十小时,不停穿梭在两三个楼层间,活动结束时“看到地铁站在前面,但好像就是走不到,脚步越来越重。”
尽管每次活动后身体疲惫,但她甘之如饴。这让她深刻地体会到静思语“难行能行,难舍能舍,难为能为,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。”
2018年慈济在大爱人文馆举办25周年志业成果展,广邀合作伙伴与社区民众前来参访,并奉上精致茶点。陈贞如也是当时的生活组幕后推手之一。摄/ 陈柔洁
奈何岁月不饶人,“以前忙完一整天后,隔天恢复精力,之后需要两三天,现在有时候需要一星期,还会喝一些泡参。”74岁的陈贞如觉得传承很重要,开始邀约年轻的伙伴前来参与。
她说:“不怕热、不怕脏、不怕吃苦,在家里会做家务的都是生活组的好组员。”
以身示教 感动年轻人共善
其中一位被感动的年轻人是郑景云,她平日在家里较少做家务,却愿意来承担和学习。
郑景云表示在大学时期参与慈青活动时,必有一群校辅爸爸妈妈前来陪伴,时常准备营养美味的餐食点心为慈青们补充能量。这份大家庭的爱与关怀,促使郑景云毕业后,继续留在慈青陪伴学弟妹。
2016年,校辅妈妈陈贞如(第五排右一)与南大慈青干部郑景云(第四排右二)在干部联谊活动中合影。摄/ 唐洁仪
在筹备慈青营队过程中,她对生活组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,加上有校辅陈贞如的陪伴与教导,让她能更深入地了解生活组的运作。且因两人住在同一个社区,进一步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郑景云少需亲手照料家务,因母亲将家整理得井井有条。然而郑景云凭着单纯一念:“生活组需要有人来接棒”从承担慈青营队的生活组长开始,到现在的社区生活组干事。这些年陈贞如将生活的智慧一点一滴地传授给郑景云。
郑景云(左一)与陈贞如(右一)在新春义卖会上承担生活组,负责清洗餐具。摄/ 张彧瑞
虽已成为生活组干事,但郑景云自叹自己体力不足, 需锻炼身体。她举例,年初的义卖会,她只站一天,隔天就腰酸背痛, 双脚疲惫不堪。反观陈贞如和资深组员,能从义卖会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与整理餐具,规划与处理许多繁琐事项。直到活动结束,他们仍坚守岗位,善后与清洗所有餐具,妥善完成生活组任务,这让她很是佩服。
慈济路上 细节处显用心
社区组长张玉蓉对陈贞如赞许有加:“有她在,我不用烦恼,很放心,她每次都想得周到,带动组员都很OK。”在张玉蓉眼中,陈贞如做事认真负责,善于计划且懂得未雨绸缪,并能确保接手工作的志工都能清楚了解作业流程。此外,就算跨区合作,陈贞如也能为隔天接班的人做好交接工作,让参与者都能欢喜付出。
除了任务上的协调付出,陈贞如也非常重视团队的情感连结,她强调“不只是邀约来帮忙出勤而已。”因此她每年都会约组员一起聚餐,了解彼此的近况,听听大家的心声。人与人相处,难免有磨合,她开玩笑地说:“眼睛张小一点,接受一些不圆满。”
资深委员陈贞如在慈济基金会(新加坡)29周年庆暨精进日中,与志工们分享自己行入慈济的心路历程。摄/ 黎东兴
身为静思弟子,陈贞如深信只有每天听证严上人开示,让心静下来,才不会被外境所转。因此她在疫情期间开始每天凌晨五点,连线“晨钟起·薰法香”,吸收生活化的佛法,为自己的心灵充电,至今不曾缺席。
“感恩(徐)敦盈师姊给予我分享值班的福田,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静思法脉,了解慈济事。”回忆起最初为“晨钟起·薰法香”绞尽脑汁思索,如何将上人的开示,用生活上的领悟,以最精简的方式和大家分享。她坦言,一开始会想推辞,但基于对 上人开示的敬重,只好硬着头皮再重看几篇,慢慢找出重点。
“有时听几遍,还不清楚重点,还无法很好的整理出心得时,半夜会紧张到醒来。”她笑称。
“现在还是要多一点时间来体会和整理”。回望过去才发现,以前不太理解道理,都已理解了,也感恩自己一直很勇敢的做“慈济事”。
30年如一日,付出与闻法,陪伴和鼓励志工一起欢喜付出,陈贞如难行能行,还要一直做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