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闭眼时,更多人睁开了慈悲的眼。新加坡慈济于2021年2月7日为志工沈秀云举办助念与追思会。在现场仅能容纳30人的限制下,慈济志工采取线上线下共同追思,线上共90位志工参与。
2019年4月,沈秀云确诊诊肝癌末期,被医生宣判所剩时间不多于半年;在等待生命大限来到的那天,沈秀云更珍惜与善用分秒,从闻法,到访视;从义诊中心志工,到环保志工,无不见到她的身影。这一切不过是她的慈济日常,十年前已如此。
也因为这份珍惜生命分秒的专注,让她延续病体到2021年2月4日。“犹如船师,身婴重病,四体不御,安止此岸”,《无量义经》这句经文最能体现沈秀云的生命样态。
直到闭眼的最后,她仍把持对法脉的精进、对慈悲的坚定。许多旁人的叙述,都见证了沈秀云如何一步一步面对自己与世界的告别。
访视工作犹如沈秀云的“孩子”,由她“一手带大”。往生前一个月她仍坚持参与慈善访视日。访视和气干事蔡伟平说:“师姐带出了六位干事在承担。今天(2月6日)几位干事为隔天的慈善日准备,觉得她还在大家身边。以后的岁月,我们还是会聚集在慈济,完成师姐的遗志,感受师姐的温暖。”
从沈秀云发病到往生,一年九个月的时间,笔耕志工李明慧发现她沈秀云从不曾停下脚步的坚毅。“秀云菩萨接受病苦、配合医疗,直到最后一刻,还是抱着做到最后一口气的信念。因为相信上人、
相信佛法,师姐永远都是那么轻安正定,没有因为病苦而停下脚步。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,她都坦然接受,毫无恐惧,安详离去,相信她已万缘放下,完全没有遗憾。”
同样是笔耕资深志工的黄福顺,曾撰写沈秀云的故事,他很有感触地说:“秀云菩萨没有身段、非常低调但务实,默默做,平等关怀每位志工、照顾户。”
为了从旁关怀沈秀云与同修洪德谦,志工梁祥兴与陈惜枝很早已展开就近陪伴,几乎天天在公园碰面散步。梁祥兴记忆中的沈秀云,永远是那么随和,真诚,好像没看过她有什么情绪上的波动,“秀云师姐就是有那份与人无争,与事无争的美德,默默做她该做的事。”
沈秀云闭眼前,梁祥兴夫妇都在场。梁祥兴说:“那天去医院看她, 虽然师姐已经无法说话,但她的肢体语言让我感受到师姐的正定、安详,意不颠倒,完全没有恐惧。她对自己即将舍此投彼,很有信心。那天师姐看我的眼神,是告别的眼神,也是对我有一份期许,希望我能多陪伴师兄(洪德谦)。”
进入慈济,很重要的一环是遇到善知识,也就是引路的人。志工郑英月最记得的是她刚接触慈济,遇到沈秀云。郑英月说:“从灰衣志工开始,秀云师姐都一直陪伴我,是我很尊敬的互爱组长。秀云师姐也一直鼓励我受证,也一直带着我做慈善访视,让我有很多学习的机会。”
志工郭慧琴加入慈济不久,却很受沈秀云和蔼的身形感动,她说:“上个月还看到她出现在访视现场。事情无论大小,都亲力亲为,用纸笔记录清楚。前些时候自己碰到人生关卡,找秀云师姐谈,她告诉我要随缘消业障,甘愿受才会打八折。”
沈秀云很坦然面对自己不长的生命体,至始至终都在逐一道别。
志工梁启健忆起这段经过,“我到国外住了一段时间,再回来新加坡。一次在慈善日点名的时候发现秀云师姐的头发全都白了,身形也消瘦不少。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认错人,没想到一个人的头发会变白得那么快。不过我也不敢开口问。”
“一次晚上新案评估后,师姐(沈秀云)突然主动告诉我一些她的病情,这些都是我放在心里不敢问出口的问题。我记得那晚在HDB楼下秀云师姐说‘把身体交给医生,把心交给佛陀’。”
“我很钦佩师姐,有一个案家在三楼,她坚持爬楼梯而不搭电梯。我其实还没有领悟到支持着师姐的动力是什么,但我会把秀云师姐记在心里作为自己的榜样,成为日后的照明灯。”梁启健说道。
2021年2月8日,沈秀云的大体在洪德谦与三十位亲友的护送下,送往万里火葬场。沈秀云一心希望化作灰烬,归入大海;洪德谦满了她的愿,但同时用两个小瓶装了一些骨灰让两个女儿留恋。小女儿洪贵琳更为妈妈默许心愿:愿初一十五开始吃素,有朝一日能成为妈妈的法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