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教育人物

不争一时对错 慈悲没有敌人

“对不起”是她的口头禅,九十度鞠躬是她的习惯。面对恶言或误解,倪善琴以柔化刚,不争辩、不计较,因为她相信自己的善意终究会被看见。她不争一时对错,但计较分秒,为善竞争。


 (摄/陈柔洁)

“对不起”是她的口头禅,九十度鞠躬是她的习惯。

她,是慈济志工倪善琴——单纯又善良,常被众人形容为“常不轻菩萨”。面对恶言或误解,她总以柔和的笑脸回应,恰如《无量义经》所云:“恶口骂辱,终不瞋恨。”

赤子勤心 从“傻琴”到善问者

倪善琴在1955年出生于香港,自幼家境清寒。后来父亲因中风卧病在床,家庭更是雪上加霜,生活拮据,经常需要向亲友借钱度日。因家中兄弟姐妹多达十人,长辈常常带着她到商铺领取多余的食物充饥。

年幼的倪善琴天性单纯勤快,也乐做家务,从不与兄弟姐妹计较,但在校成绩差强人意。她自认“傻里傻气”,家人也昵称她“傻琴”,她也并不以为忤。

小学三年级时,她考了全班最后一名,老师甚至对其母亲说:“孩子成绩这么差,恐怕升不了四年级。”母亲听后严肃地表示,若她再无进步,就不再让她读书。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小倪善琴,自此她发愤图强。每天下课,她做完家务后,就在楼梯口捧着书阅读。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内容,不论走过的是谁,她总鼓起勇气请教。凭着这份坚持韧性,她顺利升上四年级,并完成了小学学业。

回忆起这段经历,倪善琴笑着说:“我是从问的世界长大的。”这段童年记忆,练就了她面对陌生人时的从容,也为她日后从事慈济募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远嫁狮诚 勤俭持家

14岁那年,倪善琴便开始外出工作,同时也不忘进修英文。1982年,27岁的她从香港移居新加坡,与同乡结为连理,育有两子。婚后,丈夫努力打拼事业,她则勤俭持家、全力支持,后来更一同创业,家庭经济逐渐改善。

1984年新加坡经济不景气,许多商店和公司相继倒闭,她的先生也因此开始创业。她成为先生事业上的得力助手,因为了解顾客的喜好,也能体贴顾客的心情,因此深受信任,生意越做越好。不需广告,全靠口碑,她也在过程中重新建立起自信心。

一念起行 善愿成真

41岁那年,倪善琴在一次因缘际会下,在寺庙中发愿“日行一善”。

不久后,倪善琴接到老人院秘书夫人的邀请,请她参与中秋晚会,而也是这个活动让她接触到慈济,从此她如愿以偿,人生有忙不完的“善事”。

1996年,在芽笼东老人之家的一场手语团康活动中,当慈济志工表演《度化人间》时,倪善琴被充满人文美感的演绎与动人歌词深深打动。本就热爱歌唱的倪善琴,在获得先生首肯后,满心欢喜地正式加入了慈济的手语队。之后,慈济志工赖玉珠和先生邀请她参与各个慈济活动,包括向亲友说慈济、募善款。

 倪善琴被柔美的慈济手语打动,开始加入慈济的手语队。图为倪善琴在社区联谊活动中,台上台下比手语互动。(摄/刘海伦)

然而,在倪善琴刚开始做慈济志工时,先生并不支持她付出更多时间。当时她是丈夫事业中唯一的员工,不希望她分心投入慈善工作。她虽然很想多参与慈济,却只能默默在心里发愿,希望有一天能够有更多机会投入。

尽管在创业阶段,倪善琴以打拼事业、照顾家庭为先,但她始终不放弃地与先生分享慈济的理念与感动。慢慢地,随着事业走上轨道,先生也放下了顾虑,给予她更多支持。

 (摄/刘素方)

发心立愿 行菩萨道

让倪善琴印象深刻的,是第一次参与印度大地震的募款活动。从小家贫,又远离故乡在异地打拼的她,深深能体会灾民失去家园的痛苦。正因如此,她在慈济中虽自喻为“一颗小小的螺丝钉”,却深知自己的价值和意义,也在这里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与归属。无论是慈善访视、街头劝募、活动接待、环保推广、大爱妈妈进校园等活动,都能看到她付出的身影。

倪善琴非常喜欢与人分享慈济,传播静思语。她忆起年轻时在香港也常到寺庙拜拜,却总觉得少了指引,不知该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好人。直到接触慈济,听闻证严上人说“要为天下苦难人提菜篮”,更为上人以身作则的精神深深感动。她说:“我们不仅见证上人的行动,更重要的是,现在的我们也跟着做,走在菩萨道上。”

2004年,倪善琴欢喜回到台湾慈济,受证成为慈济委员,发号慈琴。自认为傻里傻气的她,庆幸自己还能完成受证。当下她对自己许下第一个愿望:“我要做慈济的护法!”

倪善琴从最初接触慈济的手语和歌曲时,便深受感动。每一首歌、每一个动作,背后都是上人的法,引导她一步步走入佛法的世界。她深信有前世、有来世,因此更加珍惜今生的因缘:“今生要好好把握,珍惜佛缘,因为这里都是最真实的法。”

从《静思语》中,她也学习到许多智慧,尤其印象最深的一句是:“闲人无乐趣,忙人无是非。”这句话是在她刚加入志工行列时,台湾籍法亲郑秀香师姊分享给她的,让她深受启发。

有人问倪善琴:“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开心?整天笑嘻嘻的?”她笑着回答:“我走入菩萨大门——慈济,所见的都是菩萨——志工。”她说:“我一走进慈济,就觉得好开心,因为每个人都好爱我!”更重要的是,“做慈济让我觉得自己很有用,就像上人说的,我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,也能发挥不可或缺的力量。”

2007年大爱妈妈团队成立,倪善琴就加入至今。他们定期走进校园,以活泼有趣的方式与小学生分享静思语及正向价值观。(摄/刘素方)

缩小自己 以柔化刚

从小面对别人的怒火,倪善琴总选择退让,不争不闹,“对不起成了口头禅。加入慈济志工后,面对不愉快的人事,她依然以柔和、包容的态度来应对。今天我做得不好,别人指点我,我就虚心听。如果是对方误会了,我也不计较;改天再见到他,我还是笑嘻嘻地打招呼、鞠躬。她笑说:我在慈济这么多年,都是这样过来的。

曾经有位资深志工当众大声斥责她,但她不放在心上,依然对对方恭敬有礼。十多年后,她终于获得对方的认同,那位志工反过来称赞她有耐心。“我在等一个回心转意,我很有耐心。总想有一天他(她)会明白,会爱我的,因为我是真心诚意爱他们、希望他们好。”

倪善琴自称是阿Q精神的代表,因为她深知,争吵只会让自己更难受。既然会更惨,那又何苦去计较?

她善解人意,常体谅那些脾气不好的人:“一个人若会乱发脾气,心里肯定有问题,不然正常的人不会无缘无故发疯。她能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苦,因为他们心里也很苦,至少在他们的世界里。

谈到自己的人生,年近七旬的倪善琴幽默地说:“我就是广东话说的蒙查查(傻里傻气),这样的人生比较容易过。她也观察到,有些人虽然聪明能干,但却因为太执着,反而过得很辛苦。

倪善琴在社区活动中与伙伴一起设立摊位,招募有心民众加入志工行列。(摄/冯桂琼)

募心募爱 广结善缘

倪善琴特别喜欢“菩萨招生,募心募爱、广邀大众加入好心人的行列。她深信上人所说:菩萨人多,才能成就因缘。每当募得一位捐款会员,她就非常欢喜,因为这是一分珍贵的善缘。她常挂念着上人的教导募爱心,广结善缘,也越来越相信因缘果报分毫不差,并鼓励大家要勇敢发愿!曾经在一次书展中,她就招募到23位新会员。无论是慈济大型活动、义卖会,甚至在巴刹,她都热情募款、广结善缘。最鼎盛时期,她劝募了近500位会员。

(摄/杨嘉珮)

倪善琴认为此生最有成就,莫过于成为一名慈济志工。于日常中实践佛法智慧,生命因利他而丰富,慧命因觉悟而成长。因此,现在的她是最幸福快乐、轻安自在和富有的人生。

如今成为慈济志工近30年,倪善琴已立下宏愿——要做慈济的大护法,守护这条利他助人的慈悲之路,坚定而温柔,并谦卑地走下去。


延伸阅读